Monday, July 21, 2008

我对国中历史教科书的见解

读了卢诚国先生和川明先生发表文章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我也想提出一些见解。

我在1960年代杪读初中,1970年代初读高中,当时的是英中,还未改制为国中。当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还延续英殖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对于国内外的历史资料不敢有所偏袒。而讲述关于种族和宗教,大致上可说乃属于中庸与平衡的。

以我校的学习经验,我们的问题不出于教科书,而是出于老师。老师对于他们自己有兴趣的题目,往往会用超出课程纲要的时间,他们可以讲到口沫横飞的。然而有些题目则大略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叫学生自己回家修读。再加上老师对宗教的偏见,某些宗教的题目就因此被跳过。

如卢诚国提到的削减宗教题目的现象(新课本只用大约100个字谈儒家,用大约153个字谈道教,旧课本分別用大约330个字谈儒家,用220个字谈道教。新课本完全不提基督教,不过有提到兴都教和佛教)不该出现以外,教育部也须确保老师不会因着偏见避而不谈的现象出现。并且也须确保由各宗教信徒担任撰写和审核的人员,以便宗教历史无误,因为过去教科书曾经出现“耶稣没被钉死而是逃走”的谬误。

我感到可惜的是当我升上高中后就没有机会读历史科,因为这是文科生的科目,不是理科生的。如此,即使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得多么完整,竟然有一大群的学子因读理科而错过认识国家历史。那么不知教育部对此有何对策呢?

目前高中历史过于政治性,并且都偏袒单一种族的奋斗史和其宗教。我认为学习回教是一科专门科目,无需在国中大篇幅地教导,这应该是有兴趣的学生上大专后自选的科目。几十年前我们的编写平衡,带来种族能够融合相处,甚至能够坐在同一桌吃东西而不感到顾忌。但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罕见了,种族隔阂越发严重。

我也认为我国不妨在高中历史科增加国家宪法的内容。西方之所以变得民主,其中一个原因乃宪法是中学必修读的课程。我国已经独立50年了,但多少人对国家宪法认知?向来国人都被动地接受政客违反宪法的言论而被摆布,利益受到剥削。我们不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我们对宪法无知。大马人要在国际有所突破,修读宪法正是此时矣。虽然我们不因此成为宪法专家,但却可以懂得自己的权益而争取公正和公义。

卢诚国‧客观编撰歷史教科书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6249)
2008-07-07 19:44
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在接见马华公会中央教育代表团时说,他不希望5年一度的歷史教科书修订被政治化。他也要求马华公会的代表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歷史教科书的修订。

我是教育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我对於现有的中学歷史教科书在课程纲要及內容上所存在的不平衡及不完整性,虽曾在国会提出时遭受到打压却不气馁,自动自发成立检討小组,较后获得马华领导认同並接纳有关的检討文件。

在提呈有关国民中学歷史教科书的检討文件中,我们建议教育部成立一个多元种族委员会,检討及制订中学歷史教科书的纲要与內容,维护歷史科內容的素质与平衡。

我个人很同意希山慕丁的看法,即国中歷史教科书的修订不应被政治化。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国中歷史教科书的內容本身充满政治性,我们才会要求检討及订正。

例如,教科书中提到“马来人主权”的课题,也解读“外来移民”至今还虎视眈眈国家財富,又用“私会党”来称呼19世纪的华人民间组织,具有提高某个种族的地位,贬低其他种族的效果。由於歷史的教导能够影响和决定学生在未来的岁月中对建国的態度和看法,教科书中的那些敘述,会影响心智尚未成熟、判断力不够的中学生对史实產生偏颇的看法。

其次,教科书提到,各民族团结合作爭取国家实现独立。然而又有段落提到,马来西亚的土地是马来人的,有一天要拿回来,要其他民族尊重马来人主权。这与各民族团结爭取国家独立的说法自相矛盾,也对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不利。

再次,教科书提到,只有国民小学才能团结各民族。这等於说,华小和淡小不能促进团结。这与事实不符。华小是政府承认的教育源流之一,它与国小具有共同的课程纲要,强调效忠元首、热爱国家,也强调民族团结。何况有越来越多的非华族小学生在华小就读。

我也同意希山慕丁所说的,以宏观的態度来看待国中歷史教科书的修订问题。我们更要看到,以宏观及可观的角度来撰写和修订教科书的內容,让中学生能真正瞭解国家歷史的发展以及各民族在建国过程中的贡献。

我也认为,有必要对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学习有更多的延伸。这將给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更平衡的视野,让他们在面向全球化的挑战时,具备更佳的竞爭优势。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中四歷史课本总共10章,有5章是从各个角度谈回教歷史。旧的课本只用了1章共35页谈回教歷史,而新课本用了大约97页来谈回教歷史。

新课本只用大约100个字谈儒家,用大约153个字谈道教,旧课本分別用大约330个字谈儒家,用220个字谈道教。新课本完全不提基督教,不过有提到兴都教和佛教。

国中歷史教科书中目前所存在的主观敘述、偏见、偏差、抬高某个民族、贬低其他民族的內容必须全部刪除。

只有这样,歷史教科书才能真正起到使学生瞭解歷史真相,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而不是相反的,造成各民族学生从小產生偏见与隔阂,不利於民族团结与国家建设。

因此,针对今年教育局將作出5年一度的歷史教科书修订事宜,客观编撰国中歷史教科书,检討及订正其纲要与內容乃事不宜迟。

川明‧还原歷史教科书的真相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6283)
2008-07-10 18:30
拜读了卢诚国7月8日刊登於《言路版》的文章,我想只是要对歷史这一科目热衷或稍感兴趣的人皆有同感,尤其是国中时曾念过的歷史课本,多少有欠缺客观与公平之处,马来西亚史方面更甚。

歷史的误解往往是基於谁掌权的问题上,所谓“胜者撰写歷史”,失败的一方自然就会被淘汰掉或是被略减。多年前引发的吉隆坡创建者到底是华人(甲必丹叶亚来)抑或马来土酋的课题,两族因歷史建树问题而闹得火热,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史实尽然已证明了甲必丹叶亚来是创始人,为何还要以种族来区分挑衅来引起不必要爭议?叶亚来是私会党客家海山帮的领袖是事实,早期来到马来亚的华人祖辈由各种氏人组成,加上对异乡的不熟悉及人身安全,多少会组会社来保护自己人,中国帮会史在华人移民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却万不可籍此来抹黑所有的华人。至於叶亚来在国中歷史上的版面为何只剩下半页,倒是惹人质疑。

还有一敏感的问题既是有关马来亚共產党的歷史功过,1989年马共缴械前在歷史上属“恐怖份子”,投降后亦无任何的改变,在大马歷史上永远处於是反面教材、杀人不眨眼的豺狼野兽来妖魔化马共。是否都忘了二战时期与独立前期的本地歷史了?二战是马共的前身是抗日义勇军,独立前则转身为抗英的游击队,在大马史上多少也存有一些功绩甚至意义吧?为何直到了今日,过去的歷史依然是受到警惕的恶梦?马共同样是怀著共同的理想--独立,武装革命是他们的战斗方式,毋庸置疑。然而庆幸的是,大马是东南亚国家唯一以和平方式独立的国家,但凭这点更要认真去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而非一昧地否决掉他们曾为大马付出的贡献。歷史的责任是还清真相,进一步去教导下一代从教训中学习谅解,而非鼓吹仇视或为他们製造恐慌。

“马来主权”是另一敏感问题,翻看宪法所规定的只有“马来人权益”,没有所谓的主权;何况独立时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声称这是“各族共同建立的国家”,之所以有“你的、我的”之说,无非是歷史政治化的一种间接误导。在同一所学校內各族学生共同拥有的歷史课本中,竟出现国家、民族、宗教各主权问题等“种族优越性”文章,怎么样去促进各族间的团结一致精神?马来西亚虽说是属於各族的,都是一家人,但为何有义务去教导人民团结重要性的歷史课却破坏了这一切?513事件在中五歷史教科书里的篇幅只有一小段落,叫人怎么认清当年暴动的事实?

卢先生还谈到了中四歷史课本章节分配上的不均匀,比起旧版本,世界史差点就被误会成回教史了,反看四大文明起源史竟然只有那么一章,这到底该怎么平衡?就算回教史包含了起源、发展、文明、人物、宗教各大课题,难道其他的文明、宗教、文化都不等於一回事了?这问题虽然不大,毕竟国中歷史课本只是导论而並非专科,回教史大可给在中六选修歷史科目的学生去仔细研究(如今据说已併入世界史)。中四歷史课本范围拘限在世界史,那就公平地分配好世界史必须认识的章节与课题,回教可归为世界宗教史的一环,不应该大费周章去独尊它的地位。

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已要求更改,还歷史一个清白、客观与公正面,我们就该献上鼓励与支持;也盼望教育代表团能尽其力去爭取歷史的客观性,还原歷史真相之余並揭开大马近现代史上无数被政治所蒙蔽的灰色地带。

卢诚国‧会党曾作出重大贡献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6378)
2008-07-18 19:20
感谢川明君7月10日发表文章支持本人在〈客观编撰歷史教科书〉一文的论点,特別是他在文中提到,“国中时曾念过的歷史课本,多少有欠客观与公平之处,马来西亚史方面更甚。”他的这项如实敘述,相信会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因为许多人都对国中歷史课本对史实的阐述与评论不够客观感到不满。

个人希望有更多公眾人士针对国中歷史教科书的內容进行探討,以形成共识,要求教育部纠正国中歷史教科书的偏差。

今天这篇文章的內容,是要纠正一般人对早期的华人会党领袖被误解为私会党的看法。因为这一字之差,影响深远,前者是中性的,如实反映歷史真相;后者就具有贬意,有损早期华人领袖的声誉。因为目前的私会党是为非作歹之辈,而早期的华人会党领袖则是排纷解难,为社会服务;两者有很大的差別。

会党是源自中国,是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產物。因为当年满清政府残酷镇压抗清运动,反抗者只好用秘密结社的方式进行,因此组成会党。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清朝,和中国数千年来的帝制,主要得力於会党。

华人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大举移民新马,也把会党的组织带进来;这种华人的结社方式是为了自保兼发展,不同方言群的华人有不同的会党团体。

在当时的歷史条件下,当年这些会党是合法的团结,对內团结各华人方言群,对外代表华社,早期与马来亚各土邦政府打交道,后来则代表华人与英国殖民地政府交涉,维护华人的利益。

根据史料,在1889年以前,诸如海山,义兴等华人会党,其领袖多为当时的华社领导人,都受到英方、马来王室及各族人民的尊重与重视,为各地方的开拓与兴旺发达,作出了卓越贡献。

例如,霹雳海山的郑景贵、义兴的陈亚炎,都受委为华人甲必丹,且是霹雳州首届行政议会议员。

又如吉隆坡的华人甲必丹,海山领袖叶亚来,在雪兰莪內战中打胜战,又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贡献良多。另外,新山的黄亚福也是当年华社的重要领导人。

以上提到的4位,在当地都有街道以其名字命名以资纪念,反映出政府承认他们的功绩。

到了19世纪末,隨著时代的变迁,英殖民地政府封闭新马各地的会党组织。华社改由社团领袖代表与英国殖民地政府及马来王室打交道。

到国家独立前后,华人组织了单元种族或多元种族的政党,参与国家政治,参加执政联盟的华基政党参与执政。如参加国阵的有马华、民政党、人民联合党等;参加人民联盟的有行动党。

总的来说,华人会党是歷史的產物,起过民间团体和华人政党的作用,对团结华社和地方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把它们和为非作歹的私会党相提並论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歷史事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