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5, 2008

陈徽崇无伪无私不枉此生

8月9日《星洲日报》刊登了三篇谈及陈徽崇的文章,巧合地都针对他丧事“冷漠”有感而发。“言路”版陈玉芳的“有一种教育叫悼念”和宽中人的“宽中有情,学生有义”,感慨宽中没有哀悼及悼念,甚至连陈老师逝世的消息都没有播报。而我则在“沟通平台”栏的“让全民认识廿四节令鼓”表示不明为何非中文媒体对老师的丧事那么冷漠。

其实若细心留意的话,这何止上述冷漠,在办丧事期间,除了团结、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副部长邓文村代表政府出席丧礼外,媒体读不到政府的任何华裔领袖发表文告慰问。而在野党的民联除了巫程豪到治丧处慰问家属外,它们的华裔领袖也一样噤若寒蝉的。

这是不是近来朝野政党为了争权而忽略了一位国家人物的逝世?我想不!而是国人普遍对文化艺术的冷漠,也对廿四节令鼓欠缺认知。在新春期间,有些购物广场会邀请廿四节令鼓队表演。队员不妨询问观众,相信他们不少并看不出表演者擂鼓的格式。对于友族,若他们当作是舞狮子鼓队擂鼓的话,也不要太惊奇!如果鼓队每次有机会在公众场所表演,能够顺便分发廿四节令鼓的起源和意义册子,相信它将很快广受欢迎起来的呢!

别说一般的公众欠缺认知,连邓文村副部长也搞错了。《新海峡时报》和《星报》称廿四节令鼓为“24-season drums”,但在徽崇追思会当晚,邓副部长说英文应该是“24-festival drums”,因为一年只有四季。其实邓副部长忽略了英文“season”这个字除了是“季”的意思以外,它还是一个多意思的字,其中一个是“时节”或“时令”。这显示,新山华社必须组织一个总会,确保外语用名准确。

既此,因欠缺认知而遭受公众的冷漠,非中文媒体也冷漠以对也基于此。政府迟迟对陈徽崇国宝地位无下文,除了欠缺认知廿四节令鼓外,也应该包括我国向来对古老式的文化艺术音乐兴趣不大。

至于对陈老师丧事冷漠的事,向来不大为自己着想的徽崇,若今天他还能够向我们说话的话,他肯定说不会看重这点。我看到我堂兄徽崇大大幅擂鼓的照片挂在灵木前,心中不寒而栗。为四川地震灾黎筹款,他这个师傅兼创始人亲自上台的英勇姿态,从照片可看出他使劲全身气力地擂鼓。

徽崇就是这样一个舍己为人的人物,为了有意义的事,他从来不会推搪别人的邀请而讲一声“不”的。上台不久后,他的肺出事了,结果一倒不起了!徽崇就像耶稣所讲的种子的理论,说一粒麦子(种子)若不掉在地上死,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他种下了他拥有舍己为人典范的自己,就是为了要结出许多“陈徽崇”的子粒来。徽崇不看重别人回不回报他,这也说明为何他选择把骨灰洒在大海。他不想留下坟墓或灵牌,免得崇拜者膜拜他成为偶像。

陈徽崇一生付出比收回的更多,他一生为文化艺术音乐贡献国家,只遗憾国家给他国宝地位的肯定来得太晚。我在追思会当晚与林明华编辑交谈,我说:“谢谢你们《星洲日报》帮助了我的堂兄那么多。”明华说:“其实徽崇帮助我们《星洲日报》比我们帮助他的更多。”这是出自一个充满感恩的人说的见证,心想,在徽崇的遗骸留在人间的几天,人如何肯定他为自己及各团体的贡献,也必相应赋予他多少的回馈感恩行动。陈徽崇,一代无伪无私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你不枉此生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