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 2008

让全民认识廿四节令鼓

已故陈徽崇成为了国家文化人物,这国宝身份也使到廿四节令鼓成为国家文化遗产。关键不在于国家作出肯定的行动,因为此行动乃是一个开始。所以关键是怎样能够实践这项肯定,为人民和国家带来利益。

我就以华文和非华文媒体对陈徽崇逝世和出殡的悬殊报道,欲向新山甚至全国的华人文化界和政府提些建议。首先,徽崇逝世的消息,华文报第一时间即报道,而《新海峡时报》却迟了一天,《星报》则迟了两天(其他国文报和英文报则不晓得)。徽崇出殡的事,作为最畅销的英文报《星报》并没有报道(其他国英文报则不晓得),可见华人文化还要努力突破语文和种族的藩篱。

还有一个问题,廿四节令鼓的国英文该用什么名称?《新海峡时报》和《星报》皆用“24-season drums”。然而,徽崇追思会当晚,团结、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副部长邓文村在致哀悼献词中发出一句评语,说英文名称应该是“24-festival drums”,解释说“season”是“季”,因为一年只有4季。

不过邓副部长错矣,因为英文的“season”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一个是“时节、时令”。换句话说,上述两家报纸的用词是正确的。既然是国家文化遗产,廿四节令鼓和政府必须确非华文的语文都翻译准确,以免传达错误的信息。

徽崇的丧礼虽然不算是国葬,但政府呼吁在棺木盖国旗出殡,其实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但不明为何非华文的媒体竟然冷漠以对?政府既然是肯定徽崇是国宝,但为何没有推动媒体跟进他的丧礼?我认为它们是因欠缺认识廿四节令鼓而冷漠的。

我只是担心若这样下去的话,一项国家文化遗产,至终也只沦落为局限于大马华社的遗产!不是吗?邓副部长在献词表扬徽崇的成就,但却没有提出国家日后如何确保廿四节令鼓怎样被重用。

我国华社在推动我们的文化方面,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组织。徽崇这个师傅走了,没有指定接班人。我认为,后陈徽崇时代,不应该等待另一个陈徽崇出现,而是致力于指定一位有徽崇一样抱负的人作接班人。接下来组织一个廿四节令鼓有权威性的组织。

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组织以推动廿四节令鼓给友族和受非中文教育的人士。它必须督促政府去推广此国家文化,不会落得有名无实。国家须起码出资印刷各语文的宣传册子,让各族认识廿四节令鼓。

其实,政府应该把它列入旅游部的宣传活动,不妨在全国设立文化表演节目,容纳廿四节令鼓。这样国家不仅使国家的文化丰富过来,还能为国家赚取外汇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