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9, 2011

艺术之路坎坷

我曾在教会听过陈容演唱,但与他真正的接触乃年前在天后宫的晚会上,那次星洲日报为我堂兄陈徽崇筹募医疗善款,他献唱两首歌。我特地等到人潮散后向他表示感激。

我在面子书贴了星洲日报网页萧依釗女士的评论,並分享一段感慨话:“我失去一个朋友,马来西亚失去一个艺术家,陈容弟兄,安息吧!”一个牧师回应:“人才渐渐失去,唉!”

陈徽崇和陈容相继离去,不知国家和

广大民眾是否萌起珍惜本地艺术家的贡献?他俩为国家贡献目共睹,到头来却两袖清风!陈徽崇的国宝地位也是华社百般爭取下的成果,甚至星洲日报须知会文化部徽崇已病重,后在徽崇半昏迷状態时才把证书送到他手里!

陈容在国內外成就標青,却没看到国家给予实质的回报,可见大马並不重视艺术家的贡献。反观那些羽球、壁球和足球员,胜利归来被奖赏现金和住宅,又获得王室封赐衔头。

陈容曾感慨地说,国內团体邀请他献唱都是义务性质,我想这样的思维或许是导致大马文化艺术不能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艺术和麵包哪一种重,大多数人不想为艺术牺牲麵包呀!

另一个阻碍大马在许多领域不能达到国际水准的绊脚石是“本地薑不辣”的思维。我们希望本土专才义务奉献,或只提供刚刚足够车马及三餐费用,而对外国的专才却不惜重金礼聘。看看龙飘飘经常被大马教会邀请,据说唱酬丰富。

大马领袖已开始觉察到人才外流的严重性。但招唤专才回国是一回事,条件能否吸引他们是另一回事。大马是否有足够的硬体设备让他们发挥才干,譬如兴建歌剧院吸引歌乐人才回国。想起陈徽崇要在新山建造音乐厅的心愿,逝世几年现在连柱子都没看见,看来在大马的艺术之路的確坎坷!

为了推高艺术的发展,我希望各团体,即使是非盈利组织,在筹办活动时,也应该列出若干预算,给予所有参与演出的艺术工作者合理的酬劳。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读者:陈亚伦牧师‧2011.02.08

来源: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81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