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回应在此文章后面的三篇文章
--------------------------------------
关于“活力副刊”刊登《制造耶稣》的文章后,引起一些基督徒的不满。报章刊登任何课题后,若引发相关人士的争议,而报章愿意给机会回应的话,我欢迎报章继续刊登各课题。感谢曾毓林先生报道,让读者知道有这本书存在。今天电子网络普及,没有人可阻止资讯的传播。
还记得几年前的书籍《达文西密码》吗?当时不是有许多基督徒辩驳吗?当时《达》书很畅销,但它也带动圣经畅销。结果现在《达》书怎样了?它已经被人丢在一边积灰尘了,而现在圣经仍然被人拿来读。《制造耶稣》肯定也和《达》书同样命运的呢!若是真理,就不怕被批判。自有圣经千多年以来,它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共产主义的国家几十年来焚烧了无数的圣经,甚至前苏联共产党预言有一天圣经只能在博物馆看到,那到底谁垮了?
圣经千多年来的确犹如坚韧的花树经过许多严冬(各种批判,逼迫,耶稣被涂上污蔑罪名等),看来好像枯死了,但严冬过后它又再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并且长得更茁壮呢!每当受到别人以歪理乱套我们的信仰时,信徒护教作出辩解是应该的。但即使不能改变歪理也不必灰心,我们已经表明立场和看法,因为若是真理,难道歪理能够摇动它脱离真理地位吗?
有很多人想证实自己的歪理,不惜举出一些过去教会所犯上的错误来给自己支持,以便想说服别人说:“看,有一天教会也会对他们信仰的逼迫而认错的呢!”譬如彭真牧师举出教会领袖以“地球不动太阳动”的来逼迫科学家的例子,还有“圣经支持奴隶制”而使奴隶的主人作嚣张行为的例子。
圣经记述“地球不动”并不等于圣经有误,圣经是以人们最易了解到情况来表达,即使今天我们了解宇宙的操作,我们还不是讲“太阳出来了,太阳下山了”的吗?人类要很多年来发掘宇宙奥秘,是科学证实圣经无误,而不是相反。中世纪教会护教急躁作出的无谓逼迫乃自我矮化。
圣经对于“奴隶”课题,耶稣和他的使徒,包括写最多本书的保罗都没有严厉抨击,反而保罗还教导主人和奴隶该做的行事为人角色。这因此使到不少家境过得去的基督徒态度嚣张,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奴隶,并无理对待他们。奴隶和后来的仆人是不同的,前者是被买回来的,而后者是聘请回来的。
圣经关于奴隶的课题,我们必须了解当时在以色列几千年的生活环境。我不应该讲圣经支持“奴隶制”,圣经时代的情形并不是一种特意制造的制度,乃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现象。当时贫穷的人卖身给富有人家,几千年来那些贫穷人家因此被养活了。上帝允许奴隶的存在,并不表示主人可以恶劣对待奴隶。上帝颁发给以色列人的“摩西律法”中,提出给奴隶的福利,可见他兼顾弱小的。
不过,在道德的课题就不能用好像这样片面“地球不动,奴隶制,女人不可讲道”课题来支持自己的信仰,批评教会错误和霸权等。当圣经明文说不可以作这个作那个的不道德行为时,例如不可杀人,就是一个权威的命令。或者讲到某些行为是上帝不喜悦的,例如同性恋,婚外情等,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情欲标准。---------------------------------
瞭解能促進和諧
本星期一副刊《焦點》轉載了《製造耶穌―史上 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的作者巴特葉爾曼問答摘錄,隨後即接到一位讀者來函指“副刊並非學術機構,並不適合討論學術性課題,在篇幅上也難以提 供此類學術性、複雜性課題全面論述的空間”;隨後也聲稱“有相當大的一群某宗教徒對活力副刊編輯的走向、策略一直來都非常關注,深深認為副刊有某一些隱藏 的議程,對某些團體的觀點、立場
不太尊重。”
對此我有話想說,副刊《焦點》經常刊載話題性文章,這純粹是從“話題”或“課題”出發。《製造耶穌》是本有爭議性的話題書,在國外引起廣泛討論,而大馬關心這話題的讀者有興趣知道本書作者的觀點,我們因而刊登有關問答摘錄。
這在副刊而言是平常不過的事;至於原書作者觀點如何,並不代表副刊的立場;而馬來西亞的讀者是已經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接受與不接受作者的觀點。
若說副刊有“隱議程”,這是莫須有的指責,有必要說明:《活力副刊》在辦任何心靈活動、甚至選用任何稿件,只考慮“導人向往美好和善良,淨化心 靈”,從沒有任何見不得光的“隱議程”。最好的證明是,當適合讓各宗教代表一併同台交流的活動時,我們都同時邀請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代表一起同台演講, 如最近舉行的“談鬼講座”、“臨終關懷”生死學講座皆如此;而副刊隨後也用同等的篇幅來報導法師、神父和牧師對同一課題的看法。
我瞭解畢竟無法盡如人意,但既然大家有同等的平台,何妨彼此多深入瞭解對方,這並無礙於削弱自己的信念――除非你對自己的信仰不具有信心。國外大學甚至已經有“比較宗教學”的學科,我們怎麼還能還固步自封?
針對有關巴特葉爾曼問答摘錄一文,文橋傳播中心(一基督教團體)總幹事黃子先生來函說“我已請陳金獅院長也寫一篇回應,希望可以在《生命樹》或其他 版位刊登,您以為如何?”我馬上回函:“當然可以,這是一個言論開放的時代,對於該書作者的看法,歡迎任何人寫稿來《生命樹》討論。只要文中不要含人身攻 擊即可。期待來稿!”
星洲日報/溝通平台‧《星洲廣場》副總編輯:曾毓林‧2010.10.20来源: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6747
----------------------------------------------
爭议会伤害和气――回应曾毓林的<瞭解能促进和谐>
我最不喜欢在报章上谈爭议性的问题,因为那只会製造更多的爭议,不但不能促进瞭解,更不会產生和谐。爭议问题出现后,双方都有拥护者、持不同意见者,只见刀光剑影的廝杀、人身攻击,最后是谩骂。
针对曾毓林的文稿,玆提出以下看法:
有关基督教相信“圣经无误论”的问题確实是个学术性、复杂性的问题,笔者曾在美国费城西敏斯神学院就读神学6年,考获哲学博士主修系统神
学,因此深知这问题的复杂性。所以,报章確实不是一个谈论此学术性问题的场合,更何况谈论者本身並不一定具备那一类的学术知识。因此,这一类的文稿並不能促进对某宗教的瞭解。
曾先生说:“副刊《焦点》经常刊载话题/课题性文章,只因《製造耶穌》是个具爭议性的话题,故 此刊登。”其实,宗教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处理不当不单只不会促进和谐,反倒引起爭端。若只因是话题而刊登,那若有人批判可兰经的错误或佛学旁支对正信佛 教的错误解说,也是个话题,副刊会否刊登呢?那就不单只是因话题而刊登,而是要有抉择的智慧。
曾先生说:原书作者观点如何並不代表副刊的立场。这其实不是关乎代不代表副刊立场的问题,而是 关乎刊登这类文章是否会引起负面的影响,或伤害到某些宗教信仰者。並且又因这课题报章不可能提供深入探討的篇幅,以致最后只能由编辑一句话:此课题之討论 到此告一段落,草草收场。这对这课题所引起的爭辩,以致可能所伤的和气是非常不智、不负责任,也不公允的。
避免在不適合的场合(如星洲日报非学术性期刊)討论这些学术性的问题,並不是“对自己的信仰不 具有信心”或“故步自封”,若曾先生以这样的心態看待这问题,那就太幼稚肤浅了。之所以不適合在报章上討论,是因为篇幅有限,难有深度、广度並引经据典地 论述。再者,参与討论者也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学术性知识或资格,以致所发表的观点对有识者来说,是浅薄的甚至是貽笑大方的。为何要无端端地去捅蜂窝,让旁边 的人被蜂所螫刺呢?基督教曾经在最恶劣、最受迫害的环境下(中国、前苏联、东欧)滋长,这须要对自己的信仰具很大信心的!
宗教真实是非常敏感的问题,有如自己的父母亲。我们应当將心比心,若別人公开辱骂或讥笑或评论我们的父母亲,无论我们的父母亲再怎么丑、怎么穷,那也容不得別人指手画脚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孔老夫子的智慧训导,切记,切记。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李健安博士‧福音文化中心会长‧2010.10.21来源: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6761
---------------------------------------------
圣经是“人为”又如何?
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刊登了《製造耶穌》作者巴特.叶尔曼问答摘录后,引起了部份基督徒的不满与不悦。但身为一名牧师,我反倒认为基督徒应该以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此事。
我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我们对信仰必须明明白白,不能迷信。而在瞭解真相的过程中,爭议是无可避免的。
我相信每一个宗教的经典都需要准备好迎接外来的挑战。
常做预备,是基督教的文化。如果有
些 宗教领袖不接受內部跟外来的挑战,岂不成了宗教霸权吗?就像在中世纪有些科学家说,地球绕太阳转,而非太阳绕地球行时,当时的宗教领袖说:圣经是神所启示 的,圣经说:“地球永不动摇”(诗篇93;104:5;约书亚记10:13)圣经说一就是一,结果科学家不是被烧死就是被逼收回言论。
还有在20世纪初的和合本圣经,因奴隶制已废除,所以译者巧妙地將“奴隶”译为“僕人”;英文圣经就较忠於原文,直译“Slaves”。中文和合本的翻译,让许多阅读中文圣经的基督徒產生误读,以为这些经文只是在论及老板与工人的关係,无关奴隶制。
从旧约到新约支持奴隶制的经文多的是:出埃及记21:2-6;利未记25:44-46;歌罗西 书4:1;3:22;以弗所书6:5;彼得前书2:18-20(这是奴隶主最喜欢引述给奴隶听的一段经文,不少奴隶主在主日聚会请牧师將这类的经文讲给奴 隶听。)教会支持奴隶的原因是,因为圣经支持奴隶制。公元340初期教会的大公会议明言:“任何人如果教导任何奴隶不尊重和不侍奉主人,这是可咒诅 的。!”这句话被教会不断引用长达1400年。直至1890年,李奥八世才正式谴责奴隶制。
这些都是我们的歷史,我希望教会不要忘记,且能引以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某些宗教的经典有更多类似的例子,但却完全不容討论。
至少我还可以在这里討论基督教,说明了基督教的开明。
即使圣经是“人为”的,那又如何呢?
基督徒的信仰並不只是建立在圣经上,而是从生活中经歷上帝的爱。有些基督徒不是很懂圣经,有者甚至连字都不会看,但是他们有很好的见证。
我认为《製造耶穌》这本书,並不会打败教会,而是通过思辨过程,让信徒更瞭解自己的信仰,也让教会更为坚强。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读者:彭真牧师‧2010.10.23来源: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679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