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2, 2012

教会学校:国家资產

怡保一间教会女校的食堂人声鼎沸,学生纷纷挤在自己喜爱的档口前。食堂位於中小学校区中间衔接位置的死角,为中小学生共用。

这间学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英国传教士建立的教育机构,虽然它自1959年才启用现在这个校名。2010年,它被评选为其中一间“展望学校”。

中学是在建於上世纪20年代的宏伟老旧建筑物內上课,小学则是在礼堂旁50年代建成的建筑物內上课。由於中小学的午休时间错开,女孩们在不同的时间用午餐。该校学生的种族融合情况相当明显,华巫印3大民族的学生数量也几乎平均。

我从教员用餐室看见食堂热闹的风光,当时我正与清一色是女士的资深教师(她们热情又健谈)在教员用餐室交流。

“教育课程可说是我们的核心事业,”该校的女校长这么说。“我教书30年了,其中的25年都给了教会学校。”

“80年代时,我从教会的老教师们身上学习良多。他们的行政方式一丝不苟,但我们都乐在其中,当年的委员会会议也紧凑简短。”

“现在的董事会非常活跃,他们有很强的传统意识,对学校的成绩和声誉都特別的讲究。”

“我个人倾向拥有强有力的董事会。他们可以提供制衡机制,也在筹款方面给予帮助,並且经常监督我们的录取標准,以確保我们保持学校的特点与传统。”

传统及其维系,对教会学校而言是很重要的。

一个和我对话的教师1969至1980年期间在该校唸书,后来去了师训学院受训,1985年重返该校执教,前前后后共有38年的时间都在该校度过。

教会学校在大马教育的歷史中扮演关键的角色。第一间传教士学校是英国圣公会牧师於1816年创办的檳城大英义学。1852年,天主教会又在檳城开办了圣芳济学校和莱特街修道院女中。至今,全马估计有462间教会学校,西马半岛有227间,另外235间在东马。而吉隆坡咖啡山姑娘堂女中、吉隆坡圣约翰学院、怡保圣米高中学和女英华更在名校之列。

教会学校不分种族、宗教、阶级,培育了不计其数的大马人,杰出校友包括我国好几位首相(纳吉是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部长、企业领袖、体育明星和艺人。

儘管如此,很多人都遗憾地发现教会学校没落的同时,也对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带来影响。

就像我们从歷史上看到的,多数教会学校在70年代成为部份津贴学校,这表示教育部提供、支付教职员薪资和行政费,而教会对土地和建筑物依然保有其所有权。除了经常引起关於教学媒介语和教学素质的辩论,教会学校还面对丧失其独有的基督教特质的批评。另一边厢,却一些人觉得教会学校的宗教气息过於明显。

的確,任命校长的问题和不允许在校內进行非穆斯林宗教活动的规定,让部份校友和家长感到不满。

我拜访了怡保的教会学校,这里周围有很多绿色植物,然而我感觉这间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以维持它们本身的特质,但也呈现了大马的真正特质。

当圣公会和天主教教会学校面对老化和各宗教学生人数锐减的困难时,由非神职人员组成的学校董事会仍非常积极努力,怡保的这间教会学校便是其一。

在某种意义上,教会学校实现了我们的国中无法兑现的事情。首先,教会学校显得更加多元种族:我拜访的这间怡保女校的学生人数比例是33.5%巫裔、36.4%华裔、26.9%印裔、3.2%为其他族群。这样的人数比例几乎反映了西马半岛的种族结构。像《星报》总编辑黄振威所说:“教会学校为各个族群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中性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彼此认识並交流。”

教会学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术(过去5年小六评估考的及格率超过90%,2006年有40%的学生考获5A)或课外活动上(在各种竞赛中,包括游泳项目上取得显著的成绩)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我们真的应该给予赞赏、支持並表扬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真实呈现出大马特质的教会学校確实是我国的资產。(译:张德兰)(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凯林拉斯兰‧著名专栏作者)

资料来源: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234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